《意見》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的發展目標:
到2025年,科普服務創新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
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學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文件從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加強科普能力建設、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強化科普在終身學習體系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30項具體的措施和要求。
圍繞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意見》對科普工作的六類關鍵部門提出明確要求: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履行科普工作領導責任,把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科技創新協同部署推進;
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責任,加強科普規劃和督促檢查;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要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作用,提供科普決策咨詢服務;
各類學校和科研機構要強化科普工作責任意識,加大科普資源供給;
企業要履行科普責任,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研發、產品推廣、創新創業、技能培訓等有機結合;
各類媒體則要發揮傳播渠道的重要作用。
“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意見》強調,要強化基層科普服務,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加強科普作品創作,提升科普活動效益,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加強科普交流合作。
如何促進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意見》給出了相應舉措: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以及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
具體而言,要大力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合理設置科普工作任務,注重宣傳國家科技發展重點方向和科技創新政策。與此同時,聚焦戰略導向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等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開展針對性科普,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成果,鼓勵在科普中率先應用新技術,等等。
《意見》還提到,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加強科普領域輿論引導,建立科技創新領域輿論引導機制,掌握科技解釋權;打擊假借科普名義進行的抹黑詆毀和思想侵蝕活動,整治網絡傳播中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
圍繞加強制度保障,《意見》明確,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科普獎勵激勵機制。比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鼓勵相關單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為職工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的參考。
來源:科技日報